2025年2月8日,新国标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》(GB 2760 - 2024)正式实施。自这一天起生产的食品,都必须严格遵循新国标的规定。新国标禁止了脱氢乙酸钠在黄油和浓缩黄油、淀粉制品、面包、糕点、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、预制肉制品、果蔬汁(浆)中的使用 ,并将其在腌渍蔬菜中的最大使用量从1.0g/kg 调整为0.3g/kg。

脱氢乙酸钠的 “辉煌过往”
在食品添加剂的历史舞台上,脱氢乙酸钠曾是备受青睐的防腐剂,它广泛应用于各类食品加工中。能够有效抑制霉菌、酵母菌及细菌的生长,从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,被广泛应用于面包、糕点、酱菜、腐乳等各类食品中。它不仅成本相对较低,而且使用方便,只需按照一定比例添加到食品中,就能发挥其防腐功效,因此深受食品生产企业的喜爱。
然而,随着新国标的发布,脱氢乙酸钠被列入禁用名单,这一转变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在食品行业激起层层涟漪。
新国标禁用的背后原因
新国标之所以禁用脱氢乙酸钠,主要源于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深入考量。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,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,长期过量摄入脱氢乙酸钠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。
2017年7月,宁夏某市有28名婴幼儿在饮用散装牛奶后,出现了“呼吸急促、呼吸困难、伴乏力、走路不稳”等症状。经调查发现,是配送商贩违法超范围向牛奶中添加脱氢乙酸钠所致,添加浓度高达1.7g/kg。这从侧面表明,大量摄入脱氢乙酸钠,对健康存在隐患。要知道,在旧国标中,面包等淀粉制品中脱氢乙酸钠的最大使用限量为1.0g/kg,这个标准限量已经非常接近问题牛奶中的违法添加量。而且面包点心类食品的食用频次和食用量通常都比较大,这在无形中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。
行业影响与应对
脱氢乙酸钠的禁用,对食品行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。对于食品生产企业来说,需要重新调整生产工艺和配方,寻找替代的防腐剂或防腐技术。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研发投入,一些小型企业可能会面临较大的转型压力。
为了应对这一变化,食品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,探索新的防腐解决方案。一些企业开始采用天然防腐剂,如植物提取物、乳酸菌素等,这些天然防腐剂不仅安全,而且符合消费者对天然、健康食品的追求。同时,企业也在改进生产工艺,通过优化生产流程、加强卫生管理等方式,减少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 污染,从而降低对防腐剂的依赖。
未来展望
新国标禁用脱氢乙酸钠,是食品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。它标志着食品行业在食品安全和健康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,也促使食品企业不断创新和进步。未来,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,相信会有更多安全、高效的防腐技术和添加剂涌现,为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。同时,这一事件也提醒我们,在追求食品美味和便捷的同时,不能忽视食品安全和健康。无论是食品生产企业、监管部门还是消费者,都应该共同努力,营造一个安全、健康的食品消费环境。
从允许到禁用,脱氢乙酸钠的落幕并非终点,而是食品行业迈向更安全、更健康未来的新起点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探索,以实现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
|